我認為柔性與硬式管理的效果在理論與實務上都是對的,二者並不衝 突,這本就是管理上的藝術面,
連管理學自己都承認:「天底下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管理準則」與「 管理既是科學也是藝術」。
以專案管理為例好了,大家常聚集在工作分解、資源分配、 排時程等事項,這都屬於專案管理的科學面。
菜鳥 PM 也常誤以為這些事做好之後專案就一定成功, 因此所有的專案管理書籍與講師最後一定會提醒大家:
科學面的技術與工具只是專案成功的必要條件,而不是充分條件。專案到頭來還是人去執行的,所以最後的成敗還是在人員管理。
所以要提高成功機率就必須技術/工具與人員管理並重。
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,柔性管理:
- 重點主要是讓經理人(Manager)變成領導者(
Leader)。 - 第一步要分清楚經理人與領導者的區別。
- 經理人只靠職權去驅動人員(利用大家懼怕職權的心理)
- 但是領導者靠其專業、提供方向、以身作則...等來引導人員。(
完全不靠職權) - 這個時代只靠職權是什麼都做不了的。(上有政策,下有對策)
- 在工作以外的部分可以放入更多人性,例如人員的職涯規劃與訓練,
在金錢上儘量在一定範圍內多滿足人員,... - 簡言之就是收買人心的方法。
硬式管理:
- 通常指的是堅持工作原則與規範,目的是吸引優秀的人同時快速淘汰
無法勝任的人。 - 提供成員必要的訓練,預先掃除其執行障礙,
然後要求成員必須遵守流程與準則。
融合上述兩個方式的期望效果是:
- 找出願意學習與進步的人並收買其人心,
同時也過濾出學習態度不佳也不努力的庸才並加以淘汰。 - 最終目的就是留住人才,快速淘汰庸才。
庸才的影響力遠比想像的還大,因為:
- 這樣的人會做出不良示範,讓真正的人才心中不服,接著必然無法貫徹團隊目標。
- 如果經理人放任此行為將造成其他人心中誤以為這是經理人的意向,
這損失就大了! - 接下來經理人就會被認為無能,同時也會錯誤暗示大家這裡有特權,
是個不公平的地方。
真搞成這樣的話, 即使團隊的人再強也將無法有任何作為了(團隊癱瘓)。
最近看到 Google 的人員管理才發現原來在這個人人稱羨的工作環境之中,
新進人員竟然只有一年可以證明自己,若證明不了的話一年後就得走 路。
因為 Google 只願意給人才享用這些被人羨慕的環境與福利, 對於庸才 Google 連沾都不讓他沾。
(我的猜測:Google 應該只是把庸才的薪資與福利分配給人才而已, 總成本並未增加多少)
Google 這樣算是軟或硬呢?